一、单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21小题,每小题2分,共42分)
1.1970年,教育家保罗•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( )思想。
A.最优化教学B.范例教学
C.发展教育D.终身教育
2.青少年身心发展的( )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。
A.顺序性B.阶段性
C.差异性D.不均衡性
3.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( )。
A.概念学习B.命题学习
C.符号学习D.并列结合学习
4.德育一直是统治者“齐风俗,一民心”“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工具。这里强调的德育功能是德育的( )。
A.政治功能B.经济功能
C.文化功能D.教育功能
5.我国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( )。
A.原始社会B.原始社会末期
C.奴隶社会D.封建社会
6.智力的核心能力是( )能力。
A.想象B.记忆
C.观察D.思维
7.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知能力?( )
A.记忆力B.想象力
C.推理能力D.操作能力
8.某学生易冲动,急躁,直率,豪爽,精力旺盛,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,他的这种气质属于( )。
A.胆汁质B.多血质
C.黏液质D.抑郁质
9.在教育过程中,教师对突发性事件(例如化学实验事故)做出迅速、恰当的处理被称为“教育机智”,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( )特点。
A.复杂性B.示范性
C.创造性D.长期性
10.夸美纽斯指出:“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,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。那就是说,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,让学生去看看、摸摸、听听、闻闻。”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:“一般来说,儿童是依靠形式、颜色、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。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( )原则。
A.循序渐进B.因材施教
C.直观性D.巩固性
11.心理学家所说的“危险期”或“心理断乳期”指的是( )。
A.幼儿期B.儿童期
C.少年期D.青年期
12.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,一般认为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,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( )。
A.唯一选择B.内容
C.途径D.基础
13.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“教学相长”“启发诱导”“循序渐进…‘长善救失…‘藏息相辅"“师严而道尊”等思想是( )中提出的。
A.《学记》B.《论演说家的教育》
C.《雄辩术原理》D.《大教学论》
14.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,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( )。
A.学生B.教师
C.教学内容D.教学媒体
15.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( )。
A.勒温B.苛勒
C.华生D.斯金纳
16.学校的中心工作是( )。
A.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.教学工作
C.校外活动D.教师的培养工作
17.中学生的想象具有有意性、现实性和( )。
A.复制性B.新颖性
C.创造性D.具体性
18.“如果给我一打婴儿,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,医生、律师、商人或领导者,甚至于乞丐和盗贼。”说这句话的心理学家是( )。
A.华生B.洛克
C.柯尔伯格D.皮亚杰
19.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,这种行为是( )。
A.强化B.惩罚
C.逃避条件作用D.消退
20.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( )。
A.线性关系B.U型关系
C.倒U型关系D.平行关系
21.一题多解属于( )。
A.聚合思维B.直觉思维
C.分析思维D.发散思维
二、辨析题(本大题共4小题,每小题8分,共32分)判断正误,并说明理由。
22.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、帮助者和服务者。
23.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,与成人的学习相比,具有特殊性。
24.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、情、意、行的统一体,因此,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、情、意、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。
25.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间接经验,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直接经验。
三、简答题(本大题共4小题,每小题10分。共40分)
26.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?其代表人物是谁?基本观点是什么?
27.什么是教材?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。
28.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?
29.简述性格的结构。
四、材料分析题(本大题共2小题。每小题18分,共36分)阅读材料。并回答问题。
30.材料
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,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,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,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,课程资源缺乏,课程开发困难较大。
问题:请用课程评价、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。
31.材料
某校语文老师对班级里犯错误的学生的处理办法是:犯了小错误,就给大家唱支歌,表示歉意;犯了大点的错误,就去做件好事,表示弥补;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,就写一份“说明书”,说明当时的心理活动。
问题:你对这位老师如此“惩罚”学生有何感想?